• 视频
    • 文章
    观看记录 清空

      票房夺冠,誓死不忘!国庆档第一枪响了

      2024-12-28 02:38:47 23阅读

      文 | 十点电影原创

      国庆档第一枪,够稳。

      上映四天,票房直冲5亿,全网自来水安利。

      很多观众表示: 作为一个中国人,此时的爱国情怀达到了顶峰,哭到眼睛都发痛了。

      超出预期。

      很多观众的第一选择,不会有错——

      陈凯歌《志愿军》系列三部曲的第二部——

      关于“抗美援朝”的故事。

      如果说上一部是在铺垫,全景式展现战争的背景,突出“为什么打”、“怎么打”,这一部终于开始玩真的了。

      一场生死之战的实况。

      电影聚焦在这一“伟大的胜利”——

      面对不可能会赢的战争,我们如何能打赢?

      不能忘

     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,初中课本里有这样一篇文章——

      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。

      这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的报告文学,以此热情讴歌志愿军的英雄事迹。

      文中的故事,就来自于第一部中的松骨峰战斗

      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,以百人之力,誓死阻挡美军的重火力,在这场空前惨烈的阻击战中,最终战斗后仅剩7人。

      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,美军五次冲锋,志愿军阵地被烧成火海,但战士们却全无退缩,“3连是打不垮烧不烂的!”

      电影中的孙醒(陈飞宇 饰),就是这场战斗中的副连长。

      在第二部中的他,因为战争患上了应激失忆症,只能记住碎片化的画面,当他再次经过松骨峰时,他的耳边仿佛还回荡着战士们的呼啸声。

      但当初硝烟弥漫血肉模糊的战场,早已经变成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,唯有几块破碎的兵器依稀能辨出战争的痕迹。

      那时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,转眼间已到光着膀子的夏日。

      恢复记忆的孙醒,却始终不能忘记那场战争的惨烈,他大声喊出自己所在军队番号,一瞬间所有战士都不禁为这幸存的伙伴欢呼。

      从松骨峰战争到第二部的铁原阻击战。

      战争不断在升级,战局也有了新变化,这场战争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残酷,它有太多的不可能,却以血肉之躯变成了可能。

      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细节。

      一是在华语战争片中,几乎从未展现过的“军工”体现。

      军工专家吴本正(朱亚文 饰),他向战士们询问仿制武器存在的不足之处,有个年轻的战士表示掷弹筒投不准,但现在可以克服了。

      战士说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方法——抵近投弹。

      且不说靠近敌军更容易被流弹打中,在投弹后的半径距离内也很难逃跑,但战士们却别无选择,在缺乏弹药和实练的情况下,他们唯有以命相搏。

      年轻战士的班长就因此丧命,他举起投掷弹炸了敌军的坦克,也炸死了自己。

      而当同样的处境再次发生,在那一刻,他也在用生命践行已故班长的使命。

      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牺牲精神,誓死不退。

      李想(朱一龙 饰)带领的188师全部战士,他们在面对强大的联合国军时没有半分胆怯,坦克、炮弹,战友们接连倒下,继续守在这里等同于死,但战士们却始终坚持——

      “我们一步也不会再退了”。

      枪林弹雨,血肉模糊,但中国人民志愿军却依然在前冲。

      他们是战场上最可爱的人。

      记忆中课本上的故事,此时终于有了具象化的一幕。

      民之小家

      比起残酷的战争场面,战争背后“人”的故事更打动人心。

      电影中有这样一家三口。

      开场就是一幅温馨场面,儿子打仗光荣返乡,父亲激动接他回家,妹妹在开心包饺子,抗战胜利,举国欢庆。

      但这幸福的团聚转瞬即逝,战争需要他们,抗美援朝的军令一下,他们义不容辞冲锋上阵。

      下一次再见,已在前线。

      父亲不是父亲,现在是63军189师的首长李默尹(辛柏青 饰),儿子不是儿子,成长为63军188师的营教导员 李想,女儿也不是女儿,自动请缨来到朝鲜成为对接联合国的广播翻译官 李晓(张子枫 饰)

      在战壕中一次匆忙的团聚,他们格外珍惜,因为无法预判这会不会是最后一面。

      一家三口,都已经做好了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准备。

      在陈凯歌的电影中,特别擅长使用道具作为情感的关联。

      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中,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细节。

      比如, 一把钥匙

      第一部,李晓在联合国时就把钥匙挂在绳上,不管去哪都随身携带,家人时刻在心中。

      到了第二部,李默尹在离家时也会带走家中的钥匙,这是情感寄托的所在。

      还有, 一颗糖

      李默尹转交给李想的一颗糖,他时刻带在身边,不仅连接起了久别重逢的兄妹,也让上阵杀敌的父子有了短暂重聚。

      从国内带来的这颗糖,也是他们对于回家的期盼。

      这场战争与之前的战争不同,虽然同是为了国家而战,但抗美援朝却要背井离乡远赴朝鲜,打胜仗回家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奢望。

     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。

      在战士们趁雨夜等待突袭时,闻到雨里泥土的味道,这味道像是家一样,河南种大豆,江西种芝麻,在这一刻,所有战士对家乡的想念到达了顶峰。

      当李晓在广播中唱起《黄河大合唱》时,天南地北的战士此时都被鼓舞,他们高呼着自己的家乡,冲锋在战斗的第一线。

      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不仅是一部宏大的战争片,还有诗意又浪漫的人性光辉。

      在战争中融入细腻的亲情,这也是导演陈凯歌的细节之处,每个鲜活的角色,通过一个道具、一句台词,就让观众产生共鸣,对战争有了更深的感触。

      电影在告诉我们,当年无惧生死的战士,他们只是中国无数个普通的人,但是历史赋予他们责任和使命,为了家人,为了后人,义无反顾的冲上前线。

      每一个“小我”组成了家,因为保家所以卫国。

      国之大家

      先有国才有家。

      这是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的故事背景,“抗美援朝”为何不得不战——

      只有打赢,中国人才能生存下去。

      但这过程却是一部战争血泪史。

      到第二部,电影走向新阶段,主要聚焦在战争——

      第五次战役后期,铁原阻击战。

      铁原是朝鲜重要的交通枢纽,也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中心和集结休整地区,一旦失守,志愿军的补给线将被切断,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‌。

      然而,敌军却在得知志愿者后勤补给不足的劣势后,突然发起袭击,我军只能被迫战斗。

      这场战役至关重要,起着决定性的因素,被称之为“存亡之战”。

      于是,第63军受命进驻铁原战场,建立起稳定防线。

      但这几乎不可能。

      首先,体力支撑不住,63军自入朝以来几乎没有休整,当时更是刚结束持续一个月的作战,在这样的状态下,他们要正面对抗“联合国军”的4个师,等于羊入虎口。

      其次,双方军力悬殊,敌军全部都是重武器,而我军所使用的都是质量不佳的仿造品,根本抵挡不住这样的攻势,导致死伤无数。

      再者,兵力两倍之差,我军只有2.5万战士,很多战士实训经验尚浅,却要打赢敌军5万人,还有伞兵、炮兵等精兵。

      这是一场不可能胜的战役,但我们却别无选择——

      只有死守。

      一是精妙战术,以智破敌。

      幕后就能看出花了大功夫,导演陈凯歌表示,光看历史素材都觉得惊心动魄,战士们争分夺秒能建造战壕,从源头上阻挡敌军的重武器无法使用。

      想要做到以少胜多,不能单靠蛮力肉搏,还要有足够的作战策略,军队内现有的装备都物尽其用,最大化发挥出能量,给予敌军一重击。

      二是牺牲精神,视死如归。

      每个战士都做好了不胜利不回家的准备,他们用血肉之躯来阻挡住敌军的入侵,不怕死所以无所畏惧,勇敢向前,即使敌人的炮火冲击而来,他们依然坚守于此。

      因为他们为国而战。

      “每个人就像一颗钉子一样,狠狠地钉在自己的阵地上。”

      在电影背后,很多人不理解陈凯歌为什么要拍《志愿军》?

      但在十点君看来,最合理的解释就是,生于1952年的陈凯歌,本就成长于那个此生不能忘怀的时代,这或许就是那个年代脱不掉的精神文化烙印。

      在幕后记录中,陈凯歌也在声音哽咽的认真表达:“不能忘”。

    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      在电影中,有这样一个角色“杨三弟”。

      他是一名战损记录员,拿着相机拍下每个战士的遗体照片,在本上写下每个死去战士的资料信息,他在做的就是让每个牺牲的战士都不被遗忘。

      而导演陈凯歌也像是这样一名记录者,他将那段历史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,告诉我们先烈们的英勇付出永远有人记得。

      这或许就是《志愿军》的意义,因为每一个英雄都应该被记住,这段历史也该被铭记。

      “他们回不来了,但我们不会忘记”。

        扫描二维码打开

      友情链接

      本站内容均从互联网收集而来,仅供交流学习使用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,尽请通知我们,本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。

      Copyright @ 2023 离奇影视 版权所有

      *
     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