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视频
    • 文章
    观看记录 清空

      原创 明明是口碑第一,排片却在下降,观众:别让中国电影再留下遗憾了

      2023-10-06 12:07:15 91阅读

      原标题:明明是口碑第一,排片却在下降,观众:别让中国电影再留下遗憾了

      今年中秋国庆档11部大片厮杀,形势日渐明朗。

      随着热度超高的爱情片《前任4:英年早婚》尘埃落定,悬念落到了张艺谋、陈凯歌两位内地大导演的正面PK最终胜负上。

      张艺谋的犯罪片《坚如磐石》率先跨过票房5亿大关,目前排片占比和上座率都有优势;

      陈凯歌的抗美援朝大片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(以下简称《志愿军》)则票房刚刚超过3亿元,排片占比二成,略低于前者,但上座率每天都在涨。

      因此最终鹿死谁手,现在还真不好说。

      胜负的关键,则落到《志愿军》本身的质量上。

      相信很多人会问,陈凯歌已经拍了《长津湖》,为什么还要拍这部《志愿军》,而且还一口气整出三部曲?

      说实话,皮哥也有这个疑问。

      因此首映当天,我就迫不及待带着疑问先睹为快。

      电影的质量到底如何?

      包括故事和人物,有哪些亮点,又有哪些缺点和遗憾?

      跟《长津湖》比较谁更胜一筹?

      三个问题,咱们一个一个揭开。

      一、

      “执念”、“举贤不避亲”还是“舔犊之情”

      在拍了《长津湖》系列之后,陈凯歌为什么还要拍摄《志愿军》三部曲?

      单从市场角度来说,风险是摆在台面上的。

      而且这次还少了吴京打头阵。

      我们借用影视圈另一位导演的故事来类比,大家就明白了。

      谁呢?《西游记》的导演,杨洁。

      86版《西游记》播出14年之后,杨洁又拍了16集的《西游记续集》。

      对我们来说,那续集相比原作就是狗尾续貂。

      那她为什么还要这么做?

      回顾86版《西游记》拍摄时,由于资金短缺,杨洁不得不忍痛舍弃其中几集的剧本,所以只拍了25集。

      其后的十几年间,她一直心念念想把那些没拍的补回来。

      所以对杨洁本人而言,这事拖再久她也要做,因为这是她的一种执念。

      《志愿军》三部曲对于陈凯歌来说,也是一种执念。

      在《长津湖》系列杀青之后,陈凯歌有感于抗美援朝的全过程,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极多,还有很多值得用电影还原的故事。

      同时,他得知了另外一件事,兰晓龙在创作了《长津湖》原小说《冬与狮》之后,又把积累资料时攒下来的那些史料汇集起来,创作了另一部小说《战与祀》。

      因此陈凯歌就打定主意,要再拍摄一部“全景式展示抗美援朝近三年战争”的三部曲电影。

      这是陈凯歌导演从影以来,拍摄的时间花费最长的一次。

      从2020年8月份正式筹备,近两年的演员选拔、培训,完善剧本,到2022年7月份开机,整个拍摄过程长达399天之久。

      “把一年中的四季都拍到了”。

      他还说了这样的话:

      “我有一个感觉,中国人民志愿军得经历多残酷的战斗,才会拥有这样的力量?

      英烈中的大多数,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应该都很年轻,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的奋不顾身?

      他们经历了怎样惨烈的战火硝烟?我们为什么要深刻铭记这段悲壮的往事?

      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,我们才拍摄了这部电影。”

      除了这些“大义凛然”的理由之外,一些网友觉得陈凯歌还有一点私心。

      《长津湖》系列的主演里,有一位易烊千玺。

      对比看《志愿军》系列里,也有一位新生代演员,名叫陈飞宇。

      陈飞宇在片中饰演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副连长孙醒,占着不少戏份。

      所以是“举贤不避亲”,还是“舔犊之情”,就看你怎么理解了。

      二、

      “戴如义、孙醒、杨少成”,三个战士,谁活到了最后

      《长津湖》和《志愿军》虽同为抗美援朝题材电影,但两者的故事构架截然不同。

      《长津湖》单讲抗美援朝历史中的长津湖战役。

      虽然开头有领导层人物的出现,铺设了出兵背景,但主线故事还是围绕伍千里、伍万里两兄弟所在的志愿军第9兵团7连展开。

      《志愿军》则是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从前期准备,到第二次战役中西线战场上,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激战松骨峰的这段历史。

      其中出场人物多达近百人,重现多个历史事件,体量大、线索复杂,皆用抗美援朝这条“麻绳”,把这些故事牢牢拴在一起。

      而陈凯歌就是操控麻绳的人。

      开头的十几分钟,当看到众多角色像走马灯一样出现时,皮哥还担心他会忙于堆砌事件,把电影拍成又一部《太行山上》。

      但看过全片,皮哥终对陈凯歌的执导战争片的能力刮目相看。

      电影从毛主席访苏回国说起。

      当他刚刚到达北京中南海,就接到朝鲜战场风起云涌,美国已经出兵参战的消息。

      战火逼近鸭绿江,形势迫在眉睫。

      新中国没有制空权,而苏联方面的回应是:战机准备需要3个月,是否出兵你们看着办。

      战,还是不战?

      电影安排了一个人物来提出问题,武器专家吴本正(朱亚文饰演)。

      他详细分析了此时的中美差距:

      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4元,美国却高达1600元;

      美国有航母和战机,占据制空权,而我们只希望多一些苏式坦克。

      敌我军备差距悬殊,拿什么打?

      用吴本正的话说:一旦武打,很难想象能有胜算。

      但中央的回应残酷而坚决:只有打赢,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才能活下去。

      片中有两个镜头,令皮哥十分感慨。

      一是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时,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,兴高采烈地说:“我们的国家一岁了!”

      联想到战事严峻,国际形势正风雨飘摇,不禁感叹当年先烈们的不易。

      另一个镜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身先士卒,坐一辆“嘎斯69”轿车,冒着枪林弹雨率先跨过鸭绿江。

      当看到彭德怀乘坐的轿车从桥上驶过,桥下是熊熊燃烧的烈火,把鸭绿江面烧成一片火海,一种“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”的悲壮感就油然而生。

      正是彭德怀的戏份,将电影的视角,从中央决策层带到朝鲜战场上,使两组人物串联成一个整体。

      朝鲜战场上两次战役的战争场面,从两水洞遭遇战,到奔袭三所里,再到激战松骨峰,每场战役都打得惊心动魄。

      1950年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,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横渡鸭绿江,给予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,将其从鸭绿江边一路驱逐到清川江以南。

      为了让观众直观地理解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,电影不断用沙盘和地图,来展现敌我双方行军的路线和形势变化。

      宏观上,以广角镜头呈现两军交战的恢宏场面;

      而电影的细腻之处,则在于着力描写每个代表性人物的牺牲过程。

      比如在两水洞战役中,志愿军第40军118师报务排与一支装备重机枪坦克的伪军突然遭遇,而此时118师师长邓岳正在营地里指挥前线战斗。

      就在邓岳招架不住之时,全排通信兵战士及时站了出来,为掩护师部撤离与敌军硬干。

      战损记录员杨三弟是刚入伍的“新兵蛋子”,他本应拿巴祖卡轰掉敌军坦克上的机枪火力点,却因不懂解开解开保险而延误了战机,导致众战友在他面前一个个倒下。

      排长张大海重伤之下,仍奋力扛上巴祖卡与敌军坦克对轰,终与其同归于尽。

      报务排全排战士,最后只剩下受到战友照顾的杨三弟一人,而他从此也将背负着导致战友牺牲的愧疚活着,令人不禁伤痛。

      第二次战役的重头戏,则落在“奔袭三所里”“激战松骨峰”两场曾经震惊中外的重大战役上。

      三所里是连接价川和平壤南北道路的必经之路,与113师所在地德川城的距离近80公里,联合国军骑兵1师1部正赶往那里,预计会在1950年11月28日经过。

      113师师长江潮当机立断,一面切断与指挥部联系,保持“全程静默”;

      一面带着队伍在14小时内长途奔袭72.5公里,最终在28日早上抢占了三所里阵地。

      他们仅比骑兵1师早到了5分钟,而正是这5分钟抢占了先机,堵上了敌军逃生的大门,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。

      “激战松骨峰”则是电影最后的高潮戏。

      战前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连长戴如义(魏晨饰演)、副连长孙醒(陈飞宇饰演)和指导员杨少成(尹昉饰演)三人深知形势严峻,相约只要有一个人能活下去,就要负责把3连带出松骨峰。

      这三位战士情同手足,虽然年轻但作战经验丰富,3连在他们的指挥下,曾经立下无数大小战功。

      电影花费不少笔墨在对三人的刻画上,使他们既骁勇善战又活泼好动的大男孩形象,呈现得立体鲜明,令人印象深刻。

      3连的兵力有150多人,而他们面对的,是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第9军第2师。

      美国佬的进攻手段十分简单:先用大炮轰,再派出步兵强攻。

      而3连众将士倚靠地形之利,凭借顽强的意志力,硬是死守峰顶十几个小时,打退了敌军连续5波进攻,而己方最终只剩下7人。

      在拍摄时,陈凯歌采用高空拍摄的手法,以运动镜头集中展现大雪纷飞之下,志愿军战士前赴后继与敌军拼杀的场景。

      剪辑时,他又用蒙太奇拼接的手法,将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首次亮相,特派代表伍修权(张颂文饰演)在现场举手发言的场景剪到一起。

      战场与会场两个不同时空和场景的切换,以松骨峰上3连战士的顽强抵抗为底气,以伍修权在会场上振聋发聩的发言为依据。

      电影至此借伍修权之口抛出主题,向世人宣布:“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!”

      相信观众们看到这里,都会受到电影的鼓舞,心中亦难以抑制汹涌澎湃的激动之情,而这正是陈凯歌想要还原这段历史的原因。

      三、

      3大“缺陷”,2个“遗憾”

      综上所述,皮哥觉得《志愿军》能将抗美援朝历史中前期的故事,在141分钟的时长内展现出来,这种以全景式叙述历史故事的方式,在内地电影中并不多见,比起单拧一个战役历史来讲的《长津湖》,难度要大很多。

      而陈凯歌凭借深厚的导演经验,能够在如此扩大而复杂的故事线中抓住重点,提炼出带着鲜明个性的人物,把那些英雄故事拍出来。

      不仅没有拍成流水账,还能看到故事编排上的举重若轻,以及战争大场面呈现时的幽默和自信,皮哥觉得确实是超出预期了。

      如果说硬要从中找出缺点,皮哥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。

      一是电影“塞”进去的东西实在太多,导演又不想浪费过多的时间。

      这导致电影的节奏极快,出场的多数人物讲话时语速都比平常快,就像要赶着上厕所,令不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应接不暇。

      二是战争场景的呈现并非陈凯歌所长,几场战争戏的编排都有些乱。

      现场地形如何利用,交战双方如何你来我往,这些都交代得不够清楚,都不如《长津湖》中林超贤打造战争戏的水平那么高。

      三是在这部群像戏中,陈飞宇的个人发挥问题。

      他饰演的3连副连长孙醒其实是整部电影中唯一虚构的角色,且带着主角光环。

      编剧让他活到了最后,象征着3连不屈精神的延续和传承。

      但陈飞宇的演技仍然欠缺打磨。

      在《点燃我,温暖你》那种偶像剧中短板并不明显,因为那类剧也不需要多少演技。

      但在这部电影中,与魏晨、尹昉两人的表演放在一起对比,演技上的生疏和表情上的不自然就暴露得很明显,也影响了观众对整体的观感。

      除了这些电影本身的缺点之外,还有一些场外因素,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票房走势。

      比如“小丑海报”事件。

      片方想用这一片中形象表达中国人所受的屈辱,但引发了不小的争议。

      同类电影引发的审美疲劳,也难以忽视。

      《金刚川》,《长津湖》系列,《狙击手》,在近几年扎堆式上映。

      虽然《志愿军》的着眼和叙述视角更宏大,但这种“全景式”“史诗感”能否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,确实得打一个问号。

      四、

      我们还有时间

      拿《志愿军》与《长津湖》比较,因受到剧本的限制,前者在塑造人物和打造战争场面这两方面没有后者那么优秀。

      但《志愿军》的优点在于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宏观与写实。

      片中大部分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,这让电影带着更多的真实感。

      但出场的人物多、内容密集、节奏快,这些特点也使观影门槛大大提高。

      对历史不了解,或者兴趣不大的观众,在观看电影时,想要读懂电影,就难免会遇到阻力。

      但电影在豆瓣上开分7.1,是国庆档电影最高,也可见多数观众还是给予足够的肯定。

      所以,作为导演的陈凯歌,也不必着急,好戏才刚刚开始,我们还有时间。

      相信随着好口碑的加持,《志愿军》也会和《封神》一样,实现票房的逆袭,最终拿下一个好的成绩。

      也希望接下来的两部续集,能让我们看到更加宏大的场面,追溯那段尘封的历史。

      文/皮皮电影编辑部:热血丹心

      ©原创丨文章著作权:皮皮电影(ppdianying)

     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

        扫描二维码打开

      友情链接

      本站内容均从互联网收集而来,仅供交流学习使用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,尽请通知我们,本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。

      Copyright @ 2023 离奇影视 版权所有

      *
     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