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视频
    • 文章
    观看记录 清空

      吓坏8岁小孩,家长投诉影院?《异形:夺命舰》为何逆袭成暑期档黑马

      2025-02-21 22:24:16 31阅读

      文丨青果

      毋庸置疑,好莱坞经典IP电影《异形:夺命舰》给了市场和观众不少“惊”和“喜”。

      “惊”于这部恐怖题材影片的本质观感,更是引起了社会效应。

      据相关媒体报道,某影院的“顾客投诉报备信息”显示:8月16日,顾客带8岁孩子观看《异形:夺命舰》,放映中途,孩子表示观影不适,害怕。家长强烈谴责影城放映儿童不能观看的影片,要求影城退票,并赔偿。顾客不确定孩子被惊吓后是否有后遗症,需去医院进行检查,并要求影城出具检查费用。

      网传某影院的“顾客投诉报备信息”

      事实上,《异形:夺命舰》自官宣引进之后,在每个宣传物料上都写明了“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观看”。

      与此同时,词条#异形太吓人了#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高位,相关话题和内容被不断传播讨论。

      这种高传播的讨论继而很大程度上带动了《异形:夺命舰》的市场表现,更是影片的可喜之处——

      上映次日(8月17日),该片初期就以仅为12%的排片一路逆袭,最终锁定当日13.3%的排片,并以16%的上座率,收获6399.2万的单日票房,拿下单日票房冠军,总票房累积过亿

      周六的票房成绩,也带动了周日的排片,拿下19.2%的排片,仅次于当周另一部新片《名侦探柯南:百万美元的五棱星》。最终首周票房累计超1.86亿,平台预测总票房连涨3天,有望超7亿

      要知道,该系列上一部作品《异形:契约》在国内的票房为3.11亿,甚至该成绩已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中,海外恐怖题材电影的票房冠军。

      从场均人次和上座率来看,《异形:契约》远超暑期档另一部好莱坞影片《死侍与金刚狼》,次于暂居今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冠军《哥斯拉大战金刚2》。

      不仅票房喜人,口碑也是赢得了大众认可,豆瓣开分7.7分,位于今年暑期档真人电影的口碑第一梯队。

      某种程度上,《异形:夺命舰》已经成为了“社交货币”将热议反馈到市场表现上,也带来更多新的可能,这种表现背后又是什么呢?

      01.《异形》吓人吗?

      《异形》系列作为不少80后、90后影碟时代的记忆,时常被频繁提及。但后续该系列在中国上映的《普罗米修斯》(2012年)《异形:契约》(2017年),或多或少因为成片“不够吓人”,气质较为文艺沉闷,在好莱坞电影动辄5亿 的年代,都仅维持在2-3亿的票房体量。

      在创作《异形:夺命舰》时,导演费德·阿尔瓦雷兹不少桥段致敬了《异形》,甚至保留了这个系列的精华——电影里的“破胸者”这种方式也让“异形之父”雷德利·斯科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认可这版故事,更是得到“异形”粉丝的喜爱。

      因此,作为恐怖科幻题材,异形:夺命舰》很大程度上保证了《异形》古早的恐怖风格。值得注意的是,电影里有部分血腥惊悚场面,我们在此重申建议未成年观众谨慎观看,尤其不建议父母带学龄儿童观看。

      电影映后第二天的话题无不是#异形吓坏8岁小孩家长投诉影城#、#看异形别带小孩#、#异形 屏住呼吸#等相关词条。不少社交平台更是流传影院因被投诉取消放映,随后相关影院给予澄清。

      观众的猎奇心理成功地驱动了部分观众的观影欲望。

     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,男性观众一直是该片自映前到映后的核心群体。不仅如此,《异形:夺命舰》的购票比例显示,双人观影的频次远高于单人观影,或者是多人观影。

      从年龄层来看,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——90后观众正在带动00后观众。

      从数据显示,在首映前期,25-34岁的观众比例占据很大,这种比例也反映了这个IP对于这群观众的深远影响。但从折线图能看到,00后观众(20-24岁)的比例在映后近乎直线式的增长。

      不仅如此,在整个购票用户的画像中,白领的比重远超同档期其他影片。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,其他影片观众通常多落后于学生,或者其他职业。

      这些数据的曲线变化,几乎和社交平台的讨论形成一定的正比。这就再一次回到了文章开头提及的概念——社交货币。

      02.社交货币的增值

      电影的宣传工作人员想尽办法进行口碑发酵,或者引申话题,很大程度就是希望观众能借助与他人的传播,进而完成社交属性的口碑传播。

      在社会学来看,制作社交货币的关键在于创造具有自传播性的内容。口碑是一方面,那对于《异形:夺命舰》而言,“吓人”则是刺激观众自传播的关键内容。

      如果只是凭借“吓人”自然不足以让电影能引起那么强的社会传播,我们能看到在后续的传播中,它衍生出更多内容被不断传播——譬如《异形》系列的科普,该系列电影也因此登上网络平台的热点榜;影片中重要的一个异形角色竟然有真人演员,科普了电影的幕后故事……

      这些内容的核心都能落到电影本身,进一步反作用刺激观众的猎奇心理。

      《异形:夺命舰》超出预期的模式并非孤品,上半年的《周处除三害》,以及去年暑期档的《芭比》亦是如此。

      尤其是《周处除三害》前期,以“尺度”相关为核心词汇的自媒体文章在互联网传播,加上预告物料释出的高潮戏,也让观众产生了足够的猎奇。

      和《异形:夺命舰》有类似“取消放映”传闻的,则是《周处除三害》因正式公映需要有正常的更换新版拷贝流程,却被营销号恶意传播成尺度过大被举报——这一情况同样体现在了该片点映最后一天的全国上座率,从前一天的10.6%飙升到20.7%。

      这两部前期都预测仅有2亿的影片,就因为类似影院最真实的反馈,收获了大众猎奇心理产生的票房。

      电影后续衍生内容自然成为“社交货币”的增值关键。

      《周处除三害》的那首《新造的人》成为网友造梗的核心点,引得更多人的二度传播;相反,《芭比》虽然上映就以女性话题等内容,放大了其核心,让影片在社交平台频繁出圈,但是影片后期讨论内容的局限性,也让该片在映后无法有更多的出圈的可能。

      《周处除三害》《异形:夺命舰》本身都具备类型电影,犯罪动作元素,以及惊悚恐怖元素都是非常契合下沉观众的受众。

      只是从购票观众的画像来看,反而是逆向下沉。

      两部影片抓住的核心用户都是二线城市的男性白领观众,而且这些人多数都是中频购票观众。大家其实能发现,这群观众通常是在冲浪前线的人,但并不一定有足够发声的意愿,更像是“观察者”。

      或许,相较于过去让电影下沉,这些电影的案例反而留下了更多新思考——如何找到对的观众,再去借助他们的发声去实现下沉。

      每个创作者都要切记,这些观察从来不是方法论,不是说海报上“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观看”的警语,就能换到更多票房。些都是引起一小部分人好奇的开始,只有真正以电影内容主导进行的宣传,才有机会让电影走得更远,市场也才会更健康。

      福利活动

      转发本文到朋友圈或点击在看并发送至后台,即有机会获得热门影片观影兑换券!

      / MORE/

      《解密》里的刘昊然,为什么长这样?

      《白蛇:浮生》有他,才有了许仙!

      《爆款好人》定档国庆!宁浩这次玩好大?

      暑期档冲向100亿!00后都爱看什么?

      电影频道直击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北京首映

      电影频道直播《负负得正》海边音乐派对

      电影频道《M指数》正式开播!

      暑期档多片霸屏,口碑超预期,这样看大片才震撼!

      王楚钦孙颖莎惊现银幕!中国观众震撼了

      百花奖获奖影人齐聚《蓝羽会客厅》

      梁鸿鹰评《解密》:一次关于人性与哲学的剖析

      更多电影资讯、独家专访、行业动态

      ↓↓↓ 关注我们 ↓↓↓

      不想错过《中国电影报道》最新内容的小伙伴们,请给我们的公众号加个星标:点击《中国电影报道》公众号—进入公众号首页—点击右上角菜单—设为星标,是不是很简单?喜欢我们文章的也请点击分享、赞与在看呦!

        扫描二维码打开

      友情链接

      本站内容均从互联网收集而来,仅供交流学习使用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,尽请通知我们,本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。

      Copyright @ 2023 离奇影视 版权所有

      *
      *